民航市场迎来强势复苏
随着我国疫情控制稳定,人们生活日趋回归常态,出行需求极大释放,民航市场迎来了强势复苏。特别是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各大机场也交出了较为亮丽的成绩单。数据显示,5月1日-5日全民航预计运输旅客866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173.9%,比2019年同期下降0.8%;平均客座率80.7%,比2020年同期提高14.6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旅游及商务活动大幅回升,民航业将进入恢复增长期,航空企业的市场价值将进一步回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航市场进入恢复增长期
从“五一”小长假各大旅游在线平台数据来看,我国民航市场进入了恢复增长期。据去哪儿数据显示,“五一”机票预订量创近年新高,较2019年增长超3成,5月1日起飞的机票预订量更是打破平台历史纪录。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民航机票“量价齐升”,机票服务人次同比增长60%,比2019年同期增长47%。机票客单价同比增长47%,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携程机票单日订单量对比2019年同期最高增幅约28%。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晓津告诉本报记者,民航业已经部分走出疫情造成的坑。由于我国抗疫措施得力,经济快速恢复以及旅游业补偿性增长助推民航业加速恢复。与此同时,民航业抢抓机遇,将大量运力投放到国内航线,降低票价,保障安全,困扰多年的航班延误问题基本不再出现,吸引了大批旅客。
历经疫情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启动和见效,国内航旅业市场将持续向好。
谷慧敏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航空旅行的比例相较美国等国家较低。未来,民航业还有巨大的增量市场。“一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人口将进入到航空旅行市场。未来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城镇化比例提升,将大大激发这些市场的潜力;二是低成本航空市场的开发。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升,未来有限服务航空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以提升航空业的效益和效率。”
李晓津也表示,新兴偏远地区自然风光淳朴,适合旅游,公务机飞行市场令人期待;在航空物流领域,由于国外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影响,航空企业要联合生产企业做好主要产品出口,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
创新“民航+”新模式
谷慧敏认为,随着疫情形势稳定,航旅业应该持续创新,可以从五方面着手。
一是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一步优化航空线路,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轨迹一致。二是丰富和完善航旅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包机、旅游专线、商务机等选择,增强航旅的便捷性。三是进一步提升航空服务质量。除了机上服务外,要重视机场服务水平提升。四是通过智能技术加强动态定价及座位选择,提升收益管理水平。五是加强常旅客管理,应进一步拓宽常旅客积分兑换及奖励的范围,提升常旅客项目的价值。六是加强对极端天气等突发性危机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尤其应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航空与其他领域及环节的衔接。
李晓津建议,航旅业应主要围绕智慧做文章,建设智慧航司、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监管等,实现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绿色。此外,需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发现和引导消费者需求,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牵引国民经济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民航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航业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民航业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中国特色,为航空业带来新的客源和货源,要注意从安全、便捷、经济等角度着力,以舒心服务、合理价格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李晓津表示。
谷慧敏表示,民航业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会给航空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尤其是三四线地区航空机场建设。“进一步拓展红色旅游目的地直达航线或旅游包机业务,提升红色旅游目的地交通可通达性,扩大红色旅游市场规模和水平。一方面,织密原有不发达传统红色旅游目的地航线和增加航班,提升运力;另一方面,开拓新兴红色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新时代红色旅游景点地区的航线航班。”